恢复高考40周年,回望变革中国社会的力量 | 社会科学报
点击上方“社会科学报”关注我们哦!
高
考
40
年
1977年10月21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发表《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》,宣布恢复中断了十多年的高考。当这条消息传到工厂车间、田间地头,全国上下一片欢腾,无数被压抑的青年感到“机会终于来了!”他们中的佼佼者借此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。2017年的高考正在进行,四十年过去,我们有理由回顾并反思这一新中国教育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刻。
原文:《回望高考: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
——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》
本报记者 汪仲启
1977
1966年6月,正处于高考前夕的高三学生等来了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》,《通知》号召在校学生全部投入到文化大革命的伟大事业中去。不幸的是,高考并非如《通知》所说的那样仅仅“推迟”半年,而是就此几乎完全废止(1970年开始,部分高校才以“群众推荐、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”的方式招收部分工农兵学员),前后竟长达十余年。
1977年9月,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,当时的中央领导人都亲自出席会议,接见了与会人员。根据会议提出的招生工作意见,全国高等院校将恢复统一考试、择优录取的招生方式。这被认为是全面恢复高考的标志性事件。由于恢复高考的政策在1977年10月份才确定,故当年的高考在12月才进行,所谓“77届”大学生实际上到了1978年春天才进校,而1978年高考在当年秋季进行,两次招生之间仅仅相隔半年。77、78届学生也被统称为“黄埔一期”。
朋友圈里的高考~
高考
恢复高考40年了,回首过往,是否还记得前辈们第一次高考的场景……
1分钟前
社会科学报,1977年高考生,80后考生,90后学弟,00后迷弟
1977年高考生:满满的回忆!
90后学弟:前辈们的高考题难不难?
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表示,1977年的第一次高考,共有570万人参加,录取了27.8万人,录取率仅为4.9%,而他本人也是这27.8万人之一。这次会议还对招收研究生的工作进行了讨论,表示将从工厂、农村、学校、部队、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选拔研究生,也可以从应届大学毕业的学生中选留研究生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钟秉林表示,高考制度为众多学者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,拓展了社会流动通道,对于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在那样的大环境下,若没有对知识的长久的兴趣和渴望,一个人或许早已沉沦,服从了命运的安排。因此,77、78届的学生,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积压了十余年的“读书的种子”。李克强总理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。在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,李克强喜不自禁,立刻着手准备课本,加紧自学,如饥似渴地“备战”。在劳动之余,他积极备考,起早贪黑。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,也成为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。
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鞠勤对本报表示,恢复高考不是简单地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,而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。40年前,高考制度的恢复,堪称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拐点。它不仅是结束了十年动乱、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,也是国家走上正轨的先声。恢复高考,顺应了社会对人才观念的认同,重建了价值体系和观念,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,推动了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。恢复高考,为国家选才、学生成才、促进社会流动提供了重要通道,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,从此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。
2
1989
全面恢复高考以来,高考制度一直在进行改革和完善。在考试科目方面,1977年的高考,文理分科,理科考试科目为7科,文科为6科。自1989年以来,高考科目逐步调整为实行“3+2”,“3+x”或“3+1+x”。2014年9月,国务院发布《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,确定上海市、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。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,高考科目调整为3+“6选3”或3+“7选3”,取消文理分科,除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为所有考生必考之外,考生可从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历史、地理、政治(或另加通用技术科目)中自由选择3门,“6选3”有20种组合,“7选3”有35种组合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本报表示,考试科目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。
在考试公正性方面,1985年,为减少人为的阅卷误差,引入国外技术尝试标准化命题,试行机器阅卷。1999年,天津、广西试行计算机网上录取。40年间,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还取消了多项影响公正性的限制条件。比如,教育部于2000年取消了“当年录取不报到,下年不许报考”的规定。2001年,取消了“年龄25周岁以下、未婚”的报考限制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表示,1999年我国高校大扩招,为取消年龄、婚否限制创造了条件;而各地复读生数量增加,实际上使得“当年录取不报到,下年不许报考”的规定已经不合时宜。虽然有人提出,录取不报到有可能浪费高考资源,因此建议将这一情况录入学生高考诚信档案。但教育部于2008年明确否定了这种想法:是否报到属于学生的选择权,不能和是否诚信混为一谈。2012年9月1日,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,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。同年,我国部分省市开启异地高考。钟秉林表示,异地高考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考制度的公平性,开放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是对高考严格按户籍报名制度的重要突破。
在考试科学性方面,自1985年以来,共计有高中会考制度改革、春季高考改革、部分科目(比如英语)考两次改革、分类高考改革、自主招生改革、平行志愿改革、取消录取批次改革等许多重要的改革举措试点或成型。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认为,高考制度改革的很多举措都具有针对性。当然,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弊端。比如,平行录取将进一步强化“分数”而非“志愿先后”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;取消本科录取批次,或许更加不利于某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吸引优秀生源;自主招生则常常变为高校“抢生源”的一种手段。但熊丙奇表示,回顾40年来的高考改革,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是,改革大多围绕扩大学生的权利进行。总体看来,今天的高考,已经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对本报表示,唯有改革大学招生制度,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,中小学教学才会因之发生相应的变化,家长们也自然不会再崇拜“高考工厂”。
3
2017
改变命运
中国人向来珍视由教育公平所带来的社会公平。中国有句俗话叫“寒门出贵子”,一个人能够改变出身,由“寒”及“贵”,相对开放、公平的教育考试制度无疑是最关键的。
传统中国,正是相对公平的科举考试,使得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成为现实。一定程度上,公平的考试制度是促进阶层流动、维系社会公正的基本支柱。
2012年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杂志在首期刊载了一篇题为《无声的革命: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(1952-2002)》的文章。该研究显示,北大学生中,干部子女的比例从1952年的11%升至1997年的39.76%;苏大学生的相应比例则从文革前的8%,上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30%以上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通过统计1978年至2005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情况发现,1978年至1998年,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,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,2000年至2011年,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。2013年,北京大学自己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说法,北大表示,经过连年提升,2013年北大招收的3145名本科生中,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14.2%。这一结果无疑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。由于农村学生越来越难以考上好的大学,不少农村学子甚至干脆放弃高考,“读书无用论”一时间甚嚣尘上。针对这一现状,国务院于2013年专门出台政策,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,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,招生高校覆盖所有“211工程”和中央部属高校,特别是知名高校。
2017年4月,教育部下发通知,要求重点高校今年继续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人数。据此,2017年“国家专项计划”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6.3万名,较2016年增加3000个名额。至此,这一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已经4次“扩招”。从2013年到今年招生季结束后,将有累计超过25万名贫困学子通过这一专项计划圆梦重点高校。刘海峰表示,社会大众对高考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发挥公平选才的作用。高考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减压阀,它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,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,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。
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认为,真正深层次的问题不只是教育的不平等,而是人的不平等。
由于人分三六九等,地域也分三六九等,城市和乡村,首都和地方,都是不单纯的地区等级,而是政治等级。上海市教科院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朱兴德表示,“学区房”被恶炒等现象说明,教育一定程度上受到房地产和家庭财富所左右,不同收入家庭的子女开始出现“被区隔”的现象,“个人成长的路径,不受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影响,却更多因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均衡而被阻断,这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。”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教授表示,教育改革也是一种利益的调整,各方利益群体都有诉求。教育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,牵涉到很多方面,特别是一些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问题,可能仅在教育部门本身着手是不行的,“教育改革必须是多部门合作的一种综合性改革。”
高考加油
必胜!
祝所有2017年的高考生金榜题名!
1分钟前
社会科学报,2017年高考生,80后学神,90后学渣,00后学霸
2017年高考生:一定加油!
90后学弟:学弟学妹们都加油哦!
END
文章将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61期第1版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欢迎转载原创文章。如转载,请在文章前注明: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。
长按二维码关注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社会科学报
微信号:shehuikexuebao
社会科学报官网: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